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总体方案》,其中首次提出“地表基质层”概念,并明确要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工作。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业务体系重构中的一个重要创新。2022年初,为充分发挥本部门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方面基础性、公益性职能,积极推进天津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工作,并促进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自然资源调查研究中心首次在天津市开展了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地表基质调查项目组成员均由党员组成,他们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以艰苦奋斗和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高效推进、全力落实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了过半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下一步开展地表基质调查提供了经验借鉴,也为探索地表基质调查成果在农业规划、防灾减灾、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争当创新先锋
地表基质层是一个跨越多门类自然资源业务体系和学科体系,且科学内涵十分丰富的新概念。地表基质调查作为新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全新工作领域,其如何开展还缺乏统一的行动指南,国内各科研单位和调查单位关于此项工作均处于探索阶段。《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总体方案》、《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发布后,项目组党员同志们就积极投身于天津市地表基质调查项目的立项筹备工作,带头履行本单位基础性、公益性职能,把责任扛在肩上,直面创新艰难的条件,战胜了众多转型发展困难,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严格的设计审查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争当先锋、争做表率的精神风貌。
实干笃定前行
野外工作强度大、条件苦,调查点大多分布在田野和山区。为了详细了解调查点的基质分布、景观属性、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等情况,项目组成员常常需要头顶烈日、跋山涉水,力求做到每个点的调查内容详实可靠。
反复的疫情、持续的降雨天气给野外调查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为了不让调查工作进度受到影响,项目组成员不敢有丝毫懈怠。下雨后,道路泥泞湿滑,有些地方难以前行,仍然一步一个脚印在山间地头调查取样。在没有天然露头剖面的位置,项目组成员需要完成剖面挖掘的体力工作,保证每个样品高质量采集。有时为了调查一个典型的露头剖面,需要携带观测设备登上险峻的山顶,并完成详细的观测和记录工作。在田野里挖坑采样时,面对群众的犹豫疑惑,常常需要耐心细心地做好宣传解释。
调查工作不止在野外,在结束白天的野外调查工作后,晚上还需完成数字化调查记录、整理图片资料、项目进展汇报等工作,并根据工作进展设计第二天的调查路线。
筑强战斗堡垒
工作区处于天津市最北部,距离市区相对较远,需要长期驻扎野外。参加本项目党员同志2名,野外调查期长达5个多月,除了野外调查就是室内整理,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如何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实现跨专业、多学科、创新性的调查研究,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基质调查和研究任务?自然资源调查研究中心党支部将上级对支部工作的要求与野外调查一线工作相结合,要求项目组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开展特色活动,加强人文关怀,提气鼓劲,保证项目稳步推进;通过手机终端实时学习领导讲话精神、集中观看专题片等形式,使党员同志们的政治学习常态化;调查过程中对遇到的红色纪念地进行了瞻仰和学习;通过视频会议、文件共享等形式,及时地与支部同志们同步、集中学习,通过积极探索新方法、钻研新技术,认真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边干边学传帮带
项目组成员大多数为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等基础地质调查人员,对于地表基质调查这种新的工作都比较陌生,也缺乏指导性规范和文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项目组结合野外工作实际,第一时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野外调查、设备使用以及现场采样等工作开展了全流程培训;为保安全,项目组接受了市地矿局、院安全生产管理科和自然资源调查中心的多级检查;为严控质量,项目组多次邀请老专家和院领导们现场指导、答疑解惑。大家边干边学、以干促学、借鉴经验、密切配合,迅速提升了地表基质调查方法和野外实践技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项目组在高温和险阻的考验下,调查任务取得重要进展。出队以来,项目组始终围绕年度目标任务,紧密对接地方需求,重点针对试点任务,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经野外调查,集中研讨,主要形成了以下阶段性成果:摸清了蓟州区岩石、砾质、土质等地表基质类型及分布规律;编绘了蓟州区地表基质草图;形成了天津北部山前平原地区地表基质调查方法;为区域内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数据支撑。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下一步,项目组全体成员将再接再厉,继续发扬责任、创新、合作、奉献的新时代地质文化精神,继续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研究工作,力争取得更丰富的成果,为天津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数据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